11月20日上午,“人類活動與區域治理大數據實驗室”成立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召開,在實驗室成立儀式結束後(點擊看相關報道),大數據與區域治理研討會召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陶澍,國家衞生健康委流動人口中心劉金偉處長分別就生活源PM2.5的研究治理與人口動態監測數據的共享開放現狀作出專題報告,探討大數據平台在區域治理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服務於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
陶澍院士的報告主題為“生活源PM2.5的健康危害”。研究團隊創建北京大學全球大氣污染物高分辨排放清單,包含1960-2014年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數據。基於中國農村生活能耗調查(1992-2012年)和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2017年),研究發現在可負擔性和可獲取性的驅動下,我國農村生活能耗發生快速轉型:炊事能源快速向電-氣過渡,取暖仍以固體燃料為主,但取暖比例增加。城市居民能耗也出現向清潔能源轉型的類似趨勢,受城市化、人口自然增長和環保政策的影響,城市生活源呈現動態變化。陶澍院士指出,生活源污染的健康危害主要來自室內暴露並且存在放大效應,7%的能耗佔比導致了66%的過早死亡。未來藉助人口活動大數據能夠更加詳細精確的分析生活源污染物對不同人羣的影響,從而推動居民能耗結構的科學轉型。

陶澍院士作報告
劉金偉研究員的報告主題為“人口流動遷移與健康數據資源共享開放的現狀與思考——以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開放為例”。報告首先介紹了中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CMDS)的基本情況,經歷十餘年的發展完善,其已成為開放程度高、涉及學科廣、開放樣本量大、受到社會各界關注的有較高影響力的權威調查數據。該數據的共享應用,對於促進學術界乃至全社會提高對流動人口羣體的關注,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同時,劉金偉研究員也指出當前數據開放共享存在持續性和連續性不足、規範程度和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從而導致數據價值降低。為提升科學數據共享開放的水平,要積極推動科學數據標準體系建設、服務體系建設和安全體系建設,探索數據共享開放的激勵和增值機制。

劉金偉研究員作報告
報告結束後,與會嘉賓和師生踴躍提問,就科學研究方法和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問題展開熱烈討論。本次研討會既展現了傳統數據的收集和應用,也探討了大數據在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中的應用前景,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郭仁忠院士提問

與會人員合影
編輯:龐亮
攝影:寧可心